为深化产教融合,精准对接产业需求,信息技术学院依据2025年新修订的国家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》,在前期赴企业调研论证的基础上,5月14日,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开展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工作。
此次论证会邀请到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、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、东软睿新科技集团、北京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、安徽北斗智航科技有限公司、星际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安徽易联易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、安徽数安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、合肥泰格网络技术有限公司、安庆安畅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安庆市金大地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11家行业头部企业或地区知名企业的16位资深专家代表,与专业负责人携手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事宜,为人才培养精准把脉。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、院长疏国会出席论证会。会议由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熊祖涛主持。
疏国会代表学院向前来参加论证会的各位企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。他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,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把脉问诊、建言献策。他表示,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,其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,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。近年来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数字媒体等新技术应用不断重塑行业生态,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。作为高职院校,必须紧跟产业变革步伐,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,依据企业的真实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。
对于如何做到人才的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,疏国会提出了两个必由之路。第一,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。他认为,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,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“风向标”,企业资源是实践教学的“活水之源”。过去几年来,学院同与会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,在共建产业学院、校企订单班、校内外实践基地等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,但在课程体系建设、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衔接上仍有提升空间。他希望企业专家在方案论证中帮助学院回答“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?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在哪里?如何实现校企协同育人?”等关键问题。第二,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。他提出,在召开论证会前,学院组织了各专业负责人到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度专题调研,并据此拟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,下一步,需要企业专家帮助学院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修改完善:一是岗位能力导向方面,要以企业真实岗位任务为蓝本,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,融入行业应用的前沿方向;二是强化实践教学方面,要扩大企业项目入课堂的比例,推行“一课一项目、一师一企业”的实践教学模式;三是证书融通培养方面,要选取市场认可度高的行业认证标准,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,实现“课证融通”;四是职业素养培育方面,要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,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,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、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对于校企合作双向赋能,共同构建育人新生态,疏国会提出了自己的期待。他希望通过论证会达成三点共识:一是在共建机制方面,希望企业专家能常态化参与课程开发与质量评价;二是在资源共享方面,希望企业能提供技术案例和相关设备支持,和学校共同开展师资培训与科研服务;三是在合作模式方面,探索通过“产业学院”“订单班”等形式合作共赢,为企业精准输送“用得上、留得住”的人才。
疏国会表示,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校企双方携手同行,没有企业的参与,职业教育就是“无源之水”;而企业的持续创新,也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人力支撑。未来,期待与各企业伙伴在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的道路上走得更深、更实、更长远。
熊祖涛介绍了学校关于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,说明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安排和目标任务。各专业负责人汇报了方案修订的前期准备情况,以及在修订培养目标、职业岗位、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思路。与会各位企业技术专家分别从行业发展趋势、人才需求变化、课程体系优化、校企协同育人、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实用性、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。
在论证环节,与会专家按照专业分组,对于所对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材料进行了细致查阅和论证,并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、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同专业建设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。就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、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从企业视角提出了完善建议。
接下来,学院将认真吸纳论证会成果,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创新人才。(文:章汉贵 图:焦运 审稿:疏国会)